编者按:202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召开第十七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擘画事业发展新蓝图。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系列工作巡礼,全面展示学校第十六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办学成绩,激励全校党员和广大干部师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传承以“空天报国”为内核的北航精神,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坚持内涵发展 打造一流学科生态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科建设巡礼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学校第十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持续加强顶层谋划和战略布局,确立“顶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优势医工”学科建设方针,实施在京两校区“双核”发展战略,以航空航天、信息、理科、文科、医工交叉五大学科群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一流学科生态体系。
学科布局持续优化,建设要素日益增强,育人能力不断提升,特色、质量、贡献导向更为突出,空天信融合、理工文医交叉的学科专业体系更趋完善。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36个。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力学、交通运输工程等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7个学科位列国内顶尖,17个学科位列国内一流,人文社科、医工交叉、理科实现重大突破,高峰学科数达到10个。ESI学科数从5个增加至12个,工程学进入ESI万分之一学科,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进入ESI千分之一学科,航空航天工程领域连续多年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列第一……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取得这样的佳绩,源自学校长久以来的高标定位、精准发力、持续培育。
2023年学科建设工作会
系统布局 学科生态日臻完善
学校党委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龙头”,科学谋划学校学科布局和未来学科发展方向。党委书记赵长禄强调:“要科学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北航‘双一流’建设客观需求,从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度出发,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工作。既要强基固本,注重巩固传统优势,夯实‘高原’,多建‘高峰’,又要加强新凝练的学科方向建设,在一级学科下持续布局新兴交叉方向,在传统学科方向上多注入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元素,培育新的增长极。”
党委书记赵长禄出席“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
时间回溯到2018年,学校确立了“顶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优势医工”的学科建设方针。2021年4月,学校召开学科建设大会,正式出台学校、学科群、一级学科“1+5+32”三级学科建设方案,凝聚全校学科建设力量,部署了新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技创新、平台设施等方面的重点建设任务,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自建校以来,历任领导班子始终秉持“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危机意识,始终注重交叉融合、协同增效、开放合作,持续巩固航空航天和信息学科群顶尖工科优势,厚植一流理科基础,强化文工融合、医工交叉,深入推进五大学科群建设。成立校学科建设委员会、学科群工作委员会、一级学科工作委员会,构建责任贯穿、层层压实的“学校、学科群、学院”三级工作体系,为落实学科建设举措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
沙河校区教学科研大楼
美丽校园,交相辉映。在沙河校区,一幢幢崭新的教学科研大楼陆续拔地而起,吸引着师生们的目光。它们外观端庄、大气、漂亮,延续了北航传统的朴素、严谨而沉稳的建筑风格,内部更是集现代化、智慧化、人性化、多功能于一体,处处彰显着一流大学自由开放、兼容包容的气质。
2018年,学校正式确立在京两校区“双核”发展战略,印发《沙河校区和学院路校区布局规划(2018-2022)》,将两校区横向按年级布局改为纵向按学科、学院布局。沙河校区布局航空航天学科群、理科学科群,学院路校区布局信息学科群、文科学科群、医工交叉学科群和国际化办学学院。在京两校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教学科研及配套服务建筑合计64.46万平米。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学院等12个学院/研究院整建制在沙河校区办学。
杭州国际校园
2023年,占地1000亩、现代、大气、美丽、智慧的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建成启用,同年9月,中法航空学院迎来首批本科新生,学校形成京杭两地三校园办学格局,办学空间持续扩大,科研条件明显改善,实现了学科布局与空间布局相统一。
空天信融合、理工文医交叉的一流学科体系持续优化。2023年,按照有增有减的原则统筹学科规划布局,学校对学科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撤销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总数精简至36个,博士点占比提升至94.4%。在持续巩固优势特色基础上,突出基础、前沿、交叉方向,凝练170个学科方向。飞行器总体设计与系统工程、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及仪器、信息安全与计算机数学、人机协同智慧管理与决策、新一代生物材料与组织修复再生等特色方向实现引领。按照凝练的学科方向调整研究生招生目录,培养新兴交叉方向人才。出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试行)》,聘任一级学科及学科方向带头人,健全学科建设责任体系。
校长王云鹏带队调研国际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
2023年4月,“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创新中心”揭牌。9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2023年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评选结果,“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创新中心”和“医工融合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成功获批。
近年来,学校把深化科教协同从教育教学工作层面上升到顶层的办学理念,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推进,学科育人水平显著增强。2022年,学校坚持完善“科”的手段、筑牢“教”的基础、深化“融”的内涵,以学科为牵引,统筹物理空间和“双一流”建设经费、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经费等资源,投入近4亿元,占地1.68万平米,打造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数字孪生智能交通系统、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10个融专业实践教学、科技创新与人才保障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教协同平台。出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教协同平台管理办法(试行)》,促进科教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融合,将科研势能转化为人才培养动能,着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北航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创新中心
强化能力 顶尖工科竿头日进
在学校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从实验室玻璃窗看去,几名学生身着蓝色超净服,正在一台用来沉积纳米级磁性薄膜的复杂物理气相沉积装备前做着实验。在这里,不久前,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程厚义与团队共同研制出了国内首台单原子层精度磁控溅射样机,为国内市场加工出性能更高的磁存储器芯片提供了解决方案。
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
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是聚焦微纳米尺度材料制备、表征分析、器件加工、封装测试的教学科研公共服务平台。拥有超净间2500平米,微纳设备70台/套,国产装备超过50%,居全国首位。中心聚焦我国芯片领域自主供应链建设,先后完成5款国内首台/套装备开发和10余款国产首台/套设备的工艺验证,获批中国仪器仪表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开设《芯片加工技术入门》等实验实训和虚拟仿真课程,助力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新基建代表案例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专题报道。
近年来,学校顶尖工科优势进一步巩固。聚焦空天科技、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建设气动声学风洞、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等先进的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平台建设,强化平台重器对一流学科的支撑能力。坚持航空航天特色、强化信息引领,推进理科、文科、医工等学科主动服务空天信领域重要需求,倍增学科特色发展新动能。
学校于2021年10月获批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将建设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零磁”空间以及指标领先的科学装置与仪器,提供极端弱磁环境和极端测量手段,有力支撑前沿科学技术、国家重大需求、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等领域研究。
内联外引 基础学科厚积薄发
基础学科是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2021年,学校召开理科发展大会,出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关于加强理科建设的指导意见》,凝练了“夯基础、强特色、聚人才、创一流”理科发展路径。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厚植学科基础,聚焦前沿交叉,引领空天科技原始创新”为发展定位,建设一流理科。在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信息数学与智能基础、量子磁性与拓扑物理、仿生界面化学、空间物理与空间探测技术等优势方向已初步显现,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PRL等顶级期刊上实现发表文章常态化,有力支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技原始创新。
理科发展大会
理工“同题共答”,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原始创新成果——信息数学与智能基础方向,破题当前复杂大数据智能学习瓶颈,为我国抢占人工智能科技竞争的国际制高点提供重要支撑;量子物质与低维材料融合方向,建设彭桓武科教合作中心和量子与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突破了发动机极宽温区温度回溯关键技术;化学与材料、新能源技术融合,引领仿生界面化学和能源化学学科方向的发展,荣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地球物理学与中科院共建空间科学科教合作中心,依托航天技术领域的优势,承担空间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空间探测有效载荷研制等重要任务,在磁层物理方向取得重大突破。
分析测试中心
分析测试中心于2022年11月启动建设,2024年1月开始试运行,定位校级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以服务保障国家与社会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兼具公共通用、学科特色,提供样品加工与分析检测、实验教学、分析技术指导等服务。以一个集约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多个协同测试平台为支撑,其中集约平台共有84台(套)大型仪器,总价值约2.4亿元,为物理、化学、力学、材料等学科提供分析测试公共服务。
融合拓新 学科交叉方兴未艾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近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联盟”成立仪式举办,北航“低碳治理与政策智能实验室”作为联盟单位,将与30所兄弟高校携手创造数智人文新未来。
学校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文科精品,推动文科繁荣发展。连续两年召开文科发展大会和文科发展论坛。在建强文科自身基础上,发挥北航工科优势,实现交叉融合。获批“低碳治理与政策智能实验室”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和“数据智能与智慧管理实验室”、“语言信息与智能计算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搭建了文工交叉的研究平台。新增若干国家级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艺术学、军事学等重点项目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法学院民法团队深度参与我国《民法典》立法论证。精品文科建设成效显著,管理科学与工程达到国内顶尖水平,外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学等均保持国内一流地位。
低碳治理与政策智能实验室团队
通过重重遴选,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学生付一凡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学校给了我们很开放和自由的课程选择,培育我们较好的学科交叉能力和科研能力,这为我能入选提供了很大助力。”如今,付一凡的心中有一个梦想——成为我国首位“太空医生”。
2023年秋季学期,学校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共建的“协和医班”正式开班,瞄准复合型未来拔尖医学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两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配备优质师资,推动交叉课程体系重构,培养富有工科素养的医学科学家和兼具医科知识的卓越工程师。
医工交叉学科群立足于生物医学工程顶尖学科优势,通过整合全校优势资源,实现深度融合,形成“MT+BT”(机械类工程技术+生物医学技术)、“IT+BT”(信息技术+生物医学技术)的医工交叉融合新模式。依托高端医疗装备与器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中心、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聚焦新一代医学成像及诊断、新一代治疗及康复、新一代生物材料及植介入医疗器械等学科方向,在医学影像与新型诊疗、主动健康与智能康复、空天损伤防护及生命保障等领域形成领航优势。
“协和医班”开班式
学科交叉融合是加速科技创新的催化剂。校长王云鹏指出:“要强化学科再定位,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拓展服务面向,增强发展新动能,面向二十年后的未来开辟新兴交叉学科新赛道。” 学校创新学科交叉组织形式,强化以问题为导向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面向未来主动布局宽域飞行智能控制与信息处理、工业互联网与知识驱动自动化、空间物理与空间探测技术、语言大模型及其应用、医学信息学与大数据精准医疗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方向。
依托国际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建设学科交叉中心,围绕空间科学、仿生科学与技术、零磁科学与量子技术等方向开展高层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采用专聘、兼聘、双聘等灵活机制,引育高层次教师队伍,培养复合型人才,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指明了方向。学校将坚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命担当,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以人才支撑、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增强一流学科发展新动能。统筹好学科方向、建设要素、服务面向三个维度,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巩固航空航天和信息学科优势,强化理工融合、文工渗透、医工交叉,一体化推进学科、平台、团队建设,努力形成空天信优势更加突出、理工文医深度交叉、新方向持续涌现的生动局面,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做出北航新贡献!
转自:https://news.buaa.edu.cn/info/1002/624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