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23日,“未来研究生教育国际会议”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数智、跨域、创新”。本次会议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球合作伙伴峰会的专题学术研讨会之一,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建立40周年系列活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人文公管学院,以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共同承办。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顶尖高校、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的杰出学者与专家,共同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探讨未来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总督学顾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瞿振元,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嘉兴大学党委书记沈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马陆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吴江浩,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副主任段丽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委会主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刘惠琴,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北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晓齐,超星集团副总经理刘强等国内嘉宾出席会议。会议承办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公管学院院长蔡劲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蔡军,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专家、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委会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永红也出席了会议。
2025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日本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Nishimura Kazuhito,法国欧洲教育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Jean-Claude Ruano-Borbalan,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前会长、中华教育学会会长李军,俄罗斯国立土地规划大学副校长Aleksei Sereda,《教育经济学评论》联合编辑、密歇根大学Brian Patrick McCall,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副会长、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Roland Sintos Coloma,香港中文大学张志强,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单红霞,俄罗斯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Svetlana Zhuchkova等境外专家学者现场出席会议。来自国际组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部门主任苗逢春、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教育组经理Cristian Aedo,以及英国剑桥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世界各地高校学者线上出席会议。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众多兄弟院校的领导学者和师生代表,以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大学与学科》《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等期刊编辑代表共同参会。

大会主要设置了开幕式、主旨报告、主论坛、圆桌论坛和闭幕式五个环节,同时设置九个平行论坛。其中,开幕式由蔡劲松主持,主旨报告和主论坛Ⅰ由李军主持,主论坛Ⅱ由张志强主持,主论坛Ⅲ由单红霞主持,主论坛Ⅳ由浙江大学张佳主持,主论坛Ⅴ由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Journal》副主编祈静主持,期刊编辑圆桌论坛由厦门大学徐岚主持,闭幕式由郑晓齐主持。




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部门主任苗逢春、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教育组经理Cristian Aedo通过视频致辞,吴江浩为大会致辞。
苗逢春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转折点。他分享了两点体会:第一,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本质上处于基建扩张期,应从其对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升级换代的角度分析价值;第二,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人才培养应着眼于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公民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最后,他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9月发布的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强调将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意识和伦理列为重要能力。
Cristian Aedo表示,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变化、人工智能颠覆和社会不平等等多重全球挑战,这要求研究生教育必须重新审视。他指出,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令人瞩目,但也面临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挑战,传统教育模式正面临审视。他呼吁,研究生教育应培养学生在多元角色中塑造未来的能力,并希望与会者深入探讨如何重新设计课程、发挥数字化学习作用以及将全球公民意识与伦理领导力融入教育结构中。

吴江浩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北航在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的实践成果。面对数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他提出了研究生教育的三个重点:第一,聚焦“数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催化剂,打破学科壁垒,重塑研究生教育范式,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能力的引导者;第二,聚焦“跨域”,以更开放的姿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全球化科教融合共同体,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面向全人类共同挑战;第三,聚焦“创新”,处理好“术”与“道”的辩证关系,构建高效智能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生态,真正做到科技向善、为国育才。
主论坛单元,与会专家围绕数智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发展,AI的治理、文化叙事及相关学位项目设置,课程体系与平台建设,高校组织转型等主题开展了2个主旨报告、17个大会报告和1个圆桌论坛。
主旨报告环节,杨卫做了题为《建设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未来世界中心》的报告。围绕“中国能否成为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世界中心”的问题,他回顾了中国从产业、科技再到教育、人才的崛起过程,指出创新需求驱动人才培养从勤勉性、集成性,转向攻坚性、原创性。接着,他提到研究者能力建设从英才到将才再到帅才的三层进阶,研究生教育机构评估的竞争力、持续力、领导力三层境界。最后,他指出成为世界重要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心的六条思路,以社会发展目标确定规模增长、以社会需求变化牵引结构演变、以导师责任制推动导学关系、以分类标准推动质量上行、以数智驱动推动管理水平、以二元结构推动产教融合。
瞿振元做了题为《质量为本:以卓越的研究生教育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报告。首先,他介绍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形式与挑战,指出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快速推进,要注重质量保障,解决人才培养层次重心偏低的问题,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接着,他提出以卓越研究生教育支撑教育强国的建议。一是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二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应用人才的培养。三是改革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增加投入,加快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五是改进评估制度,建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度量衡”。

主论坛Ⅰ环节,Jean-Claude Ruano-Borbalan做了题为《研究生教育的AI治理原则、创新、跨学科与合作》的报告。他探讨了跨学科、伦理与机构责任,随着AI重塑知识边界及伦理结构,应将认知公正与伦理治理相结合。随后,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数据社会”AI项目为案例,强调在技术效率与民主责任之间取得平衡,探讨创新如何保持伦理根基并赢得公众信任。他认为,AI是一种符号性与规范性力量,以隐蔽的强制机制,使用户不自觉顺从算法。最后,他提出研究生项目和创新机制,指出AI双学位项目过度专业化的风险,认为AI快速发展要求跨国的新型合作架构与伦理治理。
王战军做了题为《面向未来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创新》的报告。他认为,从量变到质变的完成要求重新思考研究生发展的规模与质量。随着规模扩张到结构优化的格局跃迁,有质量保障的规模增长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他认为,研究生教育宏观质量观从功利性到服务性的根本性转向,要注重满足人的需求和服务社会发展需求。最后,他指出,在快速识别、精准判断、科学决策的数字时代,要以AI赋能个性化教学、精细化管理;以AI重塑科研范式,激发原始创新,释放科研生产力。
张志强做了题为《香港“X+AI”双学位项目的探索:创新实践与启示》的报告。首先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进步重塑行业结构,重新定义技能需求,并介绍从个人计算机到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演进浪潮,提到社会尚未准备好迎接能达到人类认知能力的AI系统。接着,他介绍了AI与生物化学、考古学、医学结合的应用。随后,介绍了香港八所高校与AI、人工智能相关的新课程,提到人与AI合作的六大原则,呼吁未来要推动AI赋能的跨学科研究、提升校企之间的全球伙伴关系、促进学术机构AI创新中心建设。

主论坛Ⅱ环节,刘宝存做了题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内涵·国际方位·建设路径》的报告。首先,他阐释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内涵,即具有内在卓越性与外部辐射力。接着,采用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四维框架,进行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国际比较,指出我国起步较晚与增长迅猛的两大显著特征。从个体赋能水平和整体贡献水平进行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国际比较。最后,提出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路径选择,一是构建宏观调控机制,科学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二是优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结构,驱动规模与质量双提升。三是强化博士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四是优化招生与培养模式,提升博士研究生教育效益。
Brian Patrick McCall做了题为《人工智能在商业应用中的早期迹象及其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的报告。首先,他指出未来AI使用要根据目的构建更好的算法和更大、更具针对性的数据集,并通过美国“商业趋势与展望调查”(BTOS)、英国“商业洞察与状况调查”(BICS)及欧盟Eurostat数据展示AI在不同行业、企业规模和国家间的使用差异。AI主要用于预测、数据分析、客户服务与自动化流程,但中小企业的应用率相对较低。其次,提到AI采用的障碍包括成本高、缺乏专业技能和数据安全顾虑。最后,讨论了教育系统的适应:美国中小学已逐步引入计算机科学教育,高校也在扩展AI与数据科学项目。
陈焱做了题为《复旦大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的报告。首先,他介绍了复旦大学的世界一流学科和研究生教育基本情况,提出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基。探讨了AI时代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随着AI4S科研范式变革,教学模式需要重构,教师AI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他介绍了复旦大学的新AI课程体系,包括高质量构建AI-BEST课程体系、高标准建构AI+交叉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推进以科学智能为先导的教育教学改革。遵循自上而下的途径,本研融通打造通识、核心、学科、垂域有机结合的进阶式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分类与整合打造“X+AI”双学位项目,形成师生共学的良好样态、深化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

主论坛Ⅲ环节,马陆亭做了题为《数智升维亟待提升学术创造力》的报告。他指出科技革命引发了时代升维之变,在创新取胜的世界竞争中,教育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面临整体性变革,技术转向高维进阶,教育须走出成绩自转。他认为理论的关键在原理,应用的关键是技术,突变的关键看领域,指出大学的新使命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走出“象牙塔”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最后,他强调,创新力和实现力是育人重点,推进高等学校的结构化育人。
Roland Sintos Coloma做了题为《从虚构到现实:AI文化叙事如何影响研究生教育》的报告。首先提出生成式AI引发的问题,缺乏解释文化语境的框架,人文、艺术、社会科学领域面临可解释性挑战。其次,区分了人类所能与AI所不能,介绍了批判性AI素养。认为研究生的AI使用受到有益的、有害的、不可预测的AI文化叙事的影响。最后,他指出劳动力市场和机构要做好准备,高校要强化人的能力,坚持“以人为中心”的AI原则。
段丽萍做了《数智赋能 面向未来 医药学研究生数智化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的报告。首先,她强调医学教育应对标国家政策,顺应时代潮流。接着,段解析了医药学研究生核心能力与课程标准体系与质量问题。最后,介绍了全国研究生数智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提出构建AI+医学教育新生态,实现核心课程全覆盖与国际化对接,打造“医-工-管-教”的跨学科协同路径。

主论坛Ⅳ环节,刘惠琴做了题为《融合创新:数智时代的研究生教育范式》的报告。首先,她介绍了生成式AI技术发展的新特征,提到推理能力拟人化、模态感知丰富化、呈现方式群体化三大能力提升趋向。接着,从与个体学习研究的对话、与学科知识方法的对话、与教育组织制度的对话三个方面分析了生成式AI技术新特征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最后,介绍了生成式AI时代研究生教育的融合创新模式,介绍了技术支撑与制度应对。
单红霞做了题为《博士生职业路径的多元化:加拿大的举措》的报告。首先,她回顾了加拿大博士生教育的历史发展。接着,分析了影响博士生教育的关键因素,在博士生就业模式改变,平等、多元、包容运动的背景下,分析了AI对博士生教育和职业的影响。最后,介绍了加拿大博士生职业多元化发展的举措,三主体科研训练策略、跨部门合作伙伴关系、转向AI赋能的机构。
Aleksei Sereda做了《法律教育中的AI:机器崛起还是如你所愿》的报告。围绕“我们是否需要训练未来律师应用AI”的问题,他指出AI合法使用的关键特征。分析了AI在法律教育中应用的优势与不足,介绍了AI引入的方式以及“AI+法律”面临的挑战,并具体提到数字律师双学位项目。最后,提出在现有课程增加AI模块、构建学习情境、法学艺术化、强化软技能、主动求变等举措。

主论坛Ⅴ环节,李军做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趋势:以卡内基框架和西安大略大学的教育博士专业为例》的报告。首先介绍了Ed.D.简史,比较了Ed.D与Ph.D.的异同,提到Ed.D.的误解与乱象,并以卡内基教育博士专业框架为例,分析了Ed.D.的最新国际趋势。最后,介绍了西安大略大学的教育专业博士的项目内容、专业特色,并提出项目改进建议。
卢晓中做了题为《构建高校学科专业的协同优化机制》的报告。首先,提出以服务国家、区域需求为核心导向,强化高校自主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他认为,要促进不同类型高校学科专业特色发展,并提到发挥增量改革推动作用,撬动存量优化调整。最后,他强调,要统筹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刘强做了题为《AI赋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的报告。他认为,未来十年要有序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满足社会在人才领域的现实需求。他提到AI正成为科学探索的核心工具,介绍了由数智基座与生态共同构成的“博雅智慧研究生院”,打造了“三心三一”信息化生态圈。最后,他强调,研究生是一种研究式、探究式的生活方式,要拥抱技术,走进AI时代,迈向研究生教育全新未来。
Svetlana Zhuchkova做了题为《准博士之道:硕博连读成功因子识别》的报告。她认为,博士生群体来源逐渐多元化,招生程序从“成绩导向”转向“整体评估”。通过对全俄985名博士毕业生的调查,她指出,博士阶段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前期学术经历,更依赖导师指导和科研群体支持,硕博连读有助于提高博士完成率。
马永红教授做了题为《数智时代下高校未来学科组织转型与发展》的报告。首先,她分析了数智时代下高校未来学科组织转型的动因。她指出,数智时代的大学组织转型某种程度是直面技术革新的过程,应充分发挥技术赋能效应以强化技术基础。同时,技术运用也成为大学内部制度变革触发机制,要求组织转型重视引导、强化技术赋能的制度构建,从而在技术与制度互构中形成大学新的发展愿景。随后,她分析了数智时代下高校未来学科组织转型逻辑,并从无边界教研共同体、人际共生新范式、机制创新、资源重配等方面提出数智时代下高校未来学科组织发展路径。最后,她介绍了数智时代下高校未来学科组织发展趋势典型案例。

在期刊编辑圆桌论坛上,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社长周文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执行主任黄志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编辑部副主任、《中国高教研究》副主编王者鹤,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副编审南钢,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与发展处高级项目主任、《大学与学科》期刊编辑何爱芬,祈静等期刊编辑围绕“教育研究论文的写作、发表与学术伦理”,就教育政策解读的多种模式、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平衡,以及AI时代下的学术诚信与同行评审伦理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平行论坛A1-A9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惠、杭州师范大学陈凡、南京农业大学罗英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萨日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藏小弋、西安建筑大学赵立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文娟、安徽大学蔺跟荣分别担任主持人。58位专家学者围绕“研究生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原则及规范”“数智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破”“人工智能框架构建及其对研究生教育的深层影响”“未来研究生教育图景:趋势设想与发展预测”“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建设”“设计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智能科学与多领域融合发展:机遇、挑战与协同”“科教产教融合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探索与困境突破”等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

闭幕式上,各分论坛主持人进行总结汇报。马永红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全面总结。她肯定了本次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指出会议呈现出鲜明的“全球性”特点,汇聚了全球不同区域的学者、学生、政府官员与企业代表,并得到了国际组织的支持。大会紧扣“数智、跨域、创新”三大关键词,为与会者提供了跨界对话的平台,深入探讨了数智时代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在展望未来时,她表示,尽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这正是需要学界共同探索的方向。最后,她鼓励所有同仁坚信人类文明的进步,携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本次会议为来自国内外的学者搭建了一个跨区域、跨文化的对话交流平台,与会者会上思维碰撞,会下充分交流,反响热烈。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专家学者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深邃的洞见,共同探讨了“数智、跨域、创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论、实践、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之路,为推动全球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贡献了宝贵智慧。

(撰写人:季俊霖、龙彦文、曲玥)